七九文章网

手机版

法制教育教案大全(青春与法治同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5 14:47:14    

一、班会名称:青春与法治同行

二、研究者:

三、参与年级:

四、班会背景:

(一)法律新闻背景

未成年人刑责年龄降至12岁, 刑法修正案(十一)和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这两部重要法律的修改包括:调整刑事责任年龄、开展偏常行为分级干预矫治、完善专门教育体系等方面,对社会强烈关注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作出回应,推动破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置难”问题。

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免责”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次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调整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一种宽慰更是对未成人的一种警示。

(二)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淡薄

未成年人染有不良行为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违法犯罪的数量也很多,有些犯罪的性质十分严重。

对未成年罪犯进行约束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趋势,只是治标不治本,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净化社会环境。

五、设计理念:

本节班会课通过具体案例、图片、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知识,明确违法无小事。

以讨论提问的方式,进行正向引导、宣传教育,学生接受程度高,更容易理解吸收。

最后通过【远离违法犯罪活动 遵纪守法】签名活动唤起同学遵纪守法信念,树立法治观念,落实本课的落脚点。

六、教育目标:

1.通过运用你的经验,说出身边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了解、关注违法行为的知识,能够说出违法无小事。

2.通过探究与分享,结合三个镜头材料了解违法行为类型,从而逐步加强自身修养,逐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3.通过常见的违法犯罪外部表象及其前兆。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违法行为、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预防违法行为,防微杜渐。

4、通过议一议: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的九种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做到遵章守法,做法治中国的小公民。

七、前期准备:

  PPT图片、每个人搜索身边的违法行为案例

八、班会过程:

活动1:导入:新闻播报一:课间抢篮球引发的悲剧 ——孙某故意伤害案基本案情:

小孙与小周是在初三就读的同班同学,一天课间,小孙拿着班级公用的篮球在教室玩,小周问小孙索要,小孙不给,进而引发口角并厮扯。小孙用胳膊肘击打小周的脖子,又用胳膊夹住小周的脖子欲将小周摔倒在地,小周摔了个趔趄后但未倒地。二人被同学分开后,小周忽然倒地昏迷。小孙见状忙与同学对小周进行抢救。当日小周经120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死因符合颈部受外力作用刺激此处血管压力感受器致反性心跳骤停。

裁判结果: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小孙有期徒刑十三年。

新闻播报二:“小口角”引发“大麻烦”——张某等聚众斗殴案

基本案情:张某(17周岁)给前女友刘某打电话,与前女友的朋友于某在电话中发生口角,于某与张某电话中互相对骂,相约在某医院附近见面打架。一日凌晨,张某纠集孙某(16周岁)、李某(16周岁)到达约定地点,张某携刀一把,李某和孙某各持木棍一根。于某纠集周某(16周岁)、王某(16周岁)、陈某(17周岁)、沈某(15周岁)乘车到达该医院附近,于某持木棍一根。双方见面后互相殴打,张某持刀将陈某、沈某捅伤。经鉴定,陈某、沈某的损伤程度均为轻微伤。

裁判结果: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张某、于某有期徒刑一年零七个月;判处李某、孙某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判处周某、王某、陈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自主感悟:看到这些播报,你有什么感受?由此你想发出什么样的呼吁?


内容一: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十分重视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现在的青少年更是新世纪的栋梁。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是对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一个重大隐患,而且是关系到下一代接班人的大问题。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和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历来也都十分重视,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虽然有升有降,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内容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呈现的趋势特点

(1)低年龄段违法、犯罪突出

由于低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还很不成熟,面临着适应成人社会的规范、文化、观念等新环境,他们的情绪极敏感且不稳定,认知能力有限,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如有不良因素的诱惑,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侵财型犯罪中抢劫犯罪逐年上升,暴力倾向更为突出

近几年来,实施抢劫犯罪的未成年人超过盗窃犯罪占财产型犯罪的首位。

未成年人在渴望进入成人社会生活的同时,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享乐思潮的影响,为了满足其一定的生活享受,在无法通过家庭获得充分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往往就采取抢劫等侵犯财产的形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钱物。

不少未成年人为了玩电脑游戏,零花钱用完了,就到处借钱或哄骗家长索取钱财,甚至铤而走险以抢劫等违法犯罪手段获取钱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3)共同违法、犯罪的比例较高

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拉帮结派组成团伙犯罪。而且多为2-5人结伙抢劫、盗窃作案或寻衅滋事、聚众斗殴。这些团伙犯罪的成员有些是居住在同一区域或是以往的同学,平时闲荡在社会上无所事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惹事生非。由于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遇事往往不辩是非,而是讲所谓的江湖义气或面子,一时冲动走上犯罪道路。

(4)闲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更加突出

近几年来,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正逐年上升。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显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且多次犯罪比例高,有3次以上犯罪经历的闲散未成年人达到45.3%。特别是农村闲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突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其中就包括不少未成年人。而他们进城的目的就是赚钱,但一旦通过正当途径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往往不择手段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冲动走上犯罪道路。

(5).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情况不容忽视

未成年罪犯中在校学生犯罪约占9.1%。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些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流入社会,以致沦为罪犯,这也是近几年来在校学生犯罪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些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以致逃学,旷课,再加上社会上不良外因的诱惑,非常容易加入违法犯罪的行列。

内容三:违法行为

活动2 七嘴八舌:什么是违法行为?

小满的故事

家庭困难的小满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满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满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1)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是一种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类型

通过三个例子,帮助同学们辨别三种违法类型

镜头一:

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二:

李某等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三: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内容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外部表象及其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活动3、议一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自己和身边的人做违法的事情?

内容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的演变:

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有劣迹,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内容六:收获感悟---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九、班会效果

活动4:【远离违法犯罪活动 遵纪守法】签名活动

十、主持人总结发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七九文章网 闽ICP备2024058913号-4